【新書試閱】《 困在大腦裡的人 》◎艾薇

 

【內容介紹】

所謂的「腦死」究竟是怎麼樣的狀態?每年無數病患被迫禁錮在自己的身體,宛如大腦的囚徒。僅僅歐洲一年就有超過25萬個昏迷病例,不只背後故事令人歎息,也是現代物資與醫療體系沉重的負荷。
科學家把介於有意識與腦死的模糊地帶稱之為「意識灰色地帶」(gray zone),這類患者不是腦部嚴重受創,就是中風和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的受害者。雖然這些病人很多對外界都沒有反應,而且他們的醫生和家屬也都認為他們無法思考,但這當中卻有為數不少(多達百分之二十)的病人不太一樣。
這些與眾不同的病人,其實還擁有完整的心智,只不過受制於受損的大腦和軀體,才讓他們無法與外界溝通。二六年,安卓恩.歐文帶領團隊發現了這個失落的族群,不只寫下了醫學史的新篇章,還引起了無數科學家、醫師和哲學家對生命的意義、價值和目的的討論。
在《困在大腦裡的人》一書中,我們將跟隨歐文的腳步不斷將科學的邊界往外拓展。藉由各種精密的大腦掃描技術、聽覺刺激,甚至是亞佛烈德.希區考克的影片剪輯,我們不只是會「找到」被困在大腦裡的病人,更能實際和他們溝通,並以引導式的問題得到他們的回覆,例如「你痛苦嗎?」、「你想活著嗎?」和「你快樂嗎?」等。(事實上,許多意識灰色地帶的患者都表示很滿意自己的生活品質。)


【試閱心得】

看完《困在大腦裡的人》一書不禁讓我想起先前看過日本推理作者東野圭吾《人魚沉睡的家》、外國電影《Me Before You》的故事情節。在日本作者的小說中故事主人翁是個位還在小學就讀的女孩瑞穗卻因在校溺水事故而被醫生判定成為腦死狀態,並希望父母能考慮捐出小女孩的器官遺愛人間,但身為父母的一方卻怎麼也不肯接受這個事實,而轉移利用科技方式企圖讓早已無自我意識的女兒的生命得以繼續延續下去。而在外國電影敘述的故事是一位年輕且事業有成的男主人翁威爾卻一場車禍意外中成為一位意識清楚卻全身癱瘓的病人,他雖然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卻礙於脊髓損傷而全身癱瘓無依靠自身行動,再加上一次次病發時身體上的疼痛和殘疾的痛苦讓他清楚意識到現今醫療及科技仍無法讓他再回到過去那個總是熱愛衝浪愛運動的狀態下於是他告知父母決定要讓自己有尊嚴的死去並希望父母也能尊重他這個的遺願。
「昏迷」、「植物人」、「腦死」、「閉鎖症候群」、「意識灰色地帶」… 這些對於一般大眾而言無法完整清楚了解它們的區別,對於一般人而言只要病人還可以”呼吸”(無論是自主或依賴機器)那便是”活著”的證明,沒有人想要主動去當劊子手去決定另一個人的生死狀態。就如同《困在大腦裡的人》一書中作者分享的其中一個案例男主人翁在意外發生前就明確告知妻子假如有一天面臨他無法自主呼吸必須依靠機器才能生存下去那他寧可有尊嚴的死去,當事故發生後即使妻子願意尊重丈夫生前的心願卻最終敵不過其他親友(教會)的無形壓力只能放棄病人先前的意願而選擇讓她的先生在無意識下繼續依賴機器呼吸生存。
《困在大腦裡的人》一書的作者藉由他分享的幾則真實案例,期望一般大眾可以更加了解處於「意識灰色地帶」的病人,處於這種狀態的病人他們還擁有完整的心智,只不過受制於受損的大腦和軀體,而無法與外界正常的溝通,並期待隨著科技及醫療技術日益不斷的進步下能繼續找尋研究出人體大腦的奧秘之處來幫助更多的腦損傷患者。
 

註:感謝采實出版及金石堂網路書店給予此次搶先新書試閱的機會。


【作者介紹】
Adrian Owen
目前任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大腦與心智研究所(Brain and Mind Institute)認知神經科學暨腦造影部(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Imaging)菁英研究人員,並榮獲「加拿大卓越研究人才計畫」(Canada Excellence Research Chairs)的補助。過去二十五年間,安卓恩一直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進行突破性的研究,《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客》(New Yorker)、《自然》(Nature)、《柳葉刀》(The Lancet)、《科學》(Science)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著名媒體和期刊皆有登載其研究成果。現居安大略省倫敦市,至owenlab.org可了解作者的最新近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